古巴问题答疑
提问:
有点疑问,为啥有钱有权的人要把自家小孩送古巴去念书啊?
这学历除了古巴和中国外还有其它国家肯承认嘛?
是不是有钱有权的人只是把这些名额转手倒卖,卖给那些不怎么有钱但又想送小孩出国留学的人呢?
回答:
古巴以前的教育是很有名的,1961年也就是革命胜利两年后就在全国范围内扫除了文盲。上大学不花钱使得穷人也有上大学的机会,在拉美地区这样高水平的教育服务是不多见的。不过,由于教师工资水平太低,现在越来越难吸引优秀的人才当老师,所以教育质量不如以前了。
这些人送孩子来古巴的人也许只是把来古巴当成了一个出国留学的机会,但孩子们来了古巴后才发现虽然都是出国留学,古巴和欧美差太远了。免费食宿的优待留学生们并不领情,宁可偷偷跑出去下馆子也不愿意吃食堂一天三顿的黑豆饭,古巴人也很委屈,觉得已经待中国学生够好的了,为什么他们还不满意。
今年这个项目的第一届留学生毕业,我问大家都找到工作了么,结果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了去西班牙继续留学,看来古巴没有圆他们的出国留学梦。
提问:
我真心希望古巴能从中国学到一些经验也学到一些教训。我唯一不大同意的就是如果古巴打开国门进来的是洪水猛兽。当然我不在古巴,对古巴了解肯定没有美人全面透彻。单纯从我读到过的一些文章,我的看法是也许shock therapy会比较快的让古巴转型。
回答:
墨西哥作家帕斯曾说过一句名言:“墨西哥离美国太近,离上帝太远”。我觉得很多加勒比国家都可以套用这句话。古巴的人口跟海淀加朝阳的总和差不多,要想获得独立自主还如此艰难,更别提那些在地图上连国名都写不下的小国了,不是变成美国的附庸就是靠外援活着,所以古巴政府对每一步都如此谨小慎微我很理解。
提问:
如果古巴以旅游业为主要产业呢?其实中小型国家是否都面临附庸或依赖的问题?还是说古巴格外严重呢?
回答:
旅游业正是古巴目前收入的主要来源,游客的最大来源地是加拿大,其次是欧洲几个国家,所以如果这些国家的中产遇到金融危机古巴就会立刻受到影响。古巴赚取外汇的另两大主力蔗糖和镍矿这两年国际市场价格走低,古巴受到的影响也很大,而进口大项粮食的价格却在一直攀升,所以古巴外汇的购买力在一直下降。经济体太小,有个风吹草动就禁不起。
虽然在联合国无论国家大小都是一票,但小国真要独立自主是非常难的。目前尚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大部分都集中在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就是因为很多小国以前被台湾的金元外交收买了,而现在中国政府要花更大的价钱一个一个再买回去。其实台湾独不独立跟他们何干,而大国的九牛一毛就可以让他们少奋斗十年啊。
地头蛇版古巴攻略
如果在哈瓦那,最有趣的应该是老城,时间充足的话多逛两次也好,走累了就去巧克力博物馆喝杯冰巧克力或者去啤酒广场喝杯家酿啤酒,路边摊的冰激凌也很好吃。啤酒广场旁边的塔楼花两块钱坐电梯上去,有一个好玩的球面反光镜可以看到实时的360°市景,有英文讲解。对海明威有感情的话可以去他最爱的“五分钱小酒馆”喝一杯MOJITO。晚上可以去看Morro城堡的打炮仪式,离老城不远,最好8:30PM就到,晚了站不到近处。另一个晚间节目是热带歌舞TROPICANA,在宾馆找旅行社报名包交通和一顿晚餐,如果你哥哥住的是NATIONAL HOTEL就不用了,那个宾馆自己晚上就有表演。如果对这种旅游节目不感兴趣那在傍晚时分沿着海滨大道散散步也好,那是古巴穷人的娱乐方式。如果时间紧可以花5块钱坐观光的BUSTOUR绕城里走马观花一下,革命广场、小白宫啥的就都看到了。
如果有时间去哈瓦那以外的地方,当天往返的有PINAR DEL RIO和VARADERO,前者是绿色的山谷,后者是海滩,景色都不错。喜欢海滩的话可以找旅行社报名去个小岛,CAYO LARGO或CAYO COCO什么的,坐小飞机三天往返,水比VARADEO更清,更浅,沙子更细,沙滩也更宁静。喜欢看殖民地风格的小城就沿哈瓦那-特立尼达-圣地亚哥一路坐过去,基本也要三天往返。
古巴可买的东西实在不多,除了雪茄还可以买朗姆酒,品质很好也不贵。这两样在宾馆买就行,雪茄从一块多一根到二十多一根的都有,价格也是统一的,从个人手里买有时不是正品。纪念品市场里的东西都比较雷同,如果有喜爱电影和书籍的朋友,可以在老城的武器广场PLAZA DE ARMA淘淘,那里有不少古老的书籍和电影海报。实在淘不出来就去换钱点儿CADECA换点面值三个古巴比索的钞票回来送人吧,上面是大帅哥格瓦拉的头像,1美元能换8张回来!给古巴人送礼物的话,老年人很喜欢清凉油,但年轻人更喜欢电子产品,比如U盘、MP3什么的,高级一点的就送手机,都非常受欢迎。如果在街上碰到陌生人找你要钱或要东西,不用理会,他们也不会暴力抢劫。
9月应该还很热,防晒霜、墨镜、凉拖、短裤都用得上。记得提醒你哥哥别带美元来,因为换钱时要凭空损失10%,其他货币如欧元、英镑、加元、墨西哥比索都没问题。
我个人觉得两个季节不太适合来玩,一是8月份大夏天的时候,每天上午都挺好,下午十之八九要下场雨,常常会打乱人的计划。二是12月和1月,就是古巴的“冬季”,虽然对我们来说不算很冷,但是下海还是凉,喜欢去海滩的话可以避免这两个月。其他时候基本都是夏天的气候,都适合来玩。
古巴 (10)
今天是我登岛一周年。
有一种说法,一个人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呆一天,能写出十页纸的东西,要是呆十年,就只能写出一页纸的东西了。趁着还没有对岛上的一切熟视无睹,我也秃噜秃噜写出十页纸的东西来,没想到吸引了这么多那达星民驻足观瞧。我知道自己的文笔并不出色,只不过素材新鲜罢了,所谓肉菜它毕竟是肉菜,再怎么做也不会太难吃,谁让咱古巴啥啥都特别呢。感谢大家这么给我捧场,其实我早都不好意思了。
新岛年,新气象。我决定开始学潜水啦,不学对不起我岛这丰富的海岸,不学对不起我这可自由安排的时光啊。所以最近上星我也要以潜水为主了,等有了新的大肥肉,我再好好与大家分享哈!
古巴 (9)
古巴的钱(二)
除了半强制性收费,另一项使外汇流向国家的措施就是货币双轨制,也就是古巴人用古巴比索,外国人用可兑换比索,也叫CUC。古巴人家的水电煤气电话费都是用古巴比索支付的,而我家的则都要用CUC来支付,古巴人去驾校考交规交30古巴比索,而我顶着一张外国脸去就要交30CUC。不过在日常生活中,古巴比索与可兑换比索的区分也并非绝对,例如我去农贸市场买菜也可以像古巴人一样花古巴比索,而古巴人去超市买啤酒也得像外国人一样花CUC。这两种钱在换钱点儿是按1:24自由兑换的,所以古巴人钱包里也有CUC,我的钱包里也有古巴比索。CUC按固定汇率1:1与美元挂钩,相当于我们改革开放前的外汇券,我上面提到的多少多少美元在古巴就是多少多少CUC。不过到古巴来的游客经常携带欧元而非美元,因为美元现金换CUC的话要凭空交10%左右的税,也就是说100美元只能换大约90CUC,而其他币种则不存在这个问题,这可算是强制性收费的创汇项目。其实几年前美元在古巴还是自由流通的,但经济状况恶化之后政府不得不启用了CUC这种自制货币以便对外汇进行集中管制。现在外国人来到古巴,钱要先换成CUC才能花,而他们换出去的美元、欧元、加元、英镑等则集中到政府手里统一支配,所以CUC再想变回外汇可就难了。我们记者站的经费每个月从北京寄到我们在古巴的账户上,查余额的时候还可以看到钱数,但其实钱已经被国家提走去买石油和大米了。账面上的钱要换成CUC取出来容易,因为这个钱国家可以随便印,但要想取出美元来则要层层审批,必须有不取不行的理由以及相关部门的介绍信才“有望”取出,“有望”的意思是谁的情况紧急就先批准谁,而且也会视情况不让你一次取太多或一段时间内取太多次。
就在这样的拆东墙补西墙中,古巴对进口商品的支付出现了大量延期的情况。如今,信用证到了中国,中国银行都会提醒中国企业古巴是高危交易对象,是否发货自己斟酌。在古巴的中资公司每年年底都联合起来和古方把一年的帐清理一遍,其实就是商量一下哪些能再赖一段时间,哪些必须得付了。作为古巴政府采购的供货大户,中国很多企业进入了等钱阶段,也亏得两国关系好,中国现在还是古巴优先支付的国家。也许因为欠账欠得有点不好意思了,卡爷爷几年前亲自发起了一个古巴单方奖学金项目,请中国中西部省份贫困家庭的孩子来古巴免费上大学,还提供食宿。可惜好事儿到了中国都走样儿,名额分配到各省就被有钱或有权的人截留,成了他们送自己孩子出国念书的好机会。今年夏天,该项目的第一批中国留学生毕业,听说过几年这个项目也要停止了。
说了这么些个,大家是不是觉得古巴的钱有点乱?要是我再告诉你们在国营单位的会计那里1古巴比索=1美元呢?也就是说一个国企要想进口一辆价值500美元的拖拉机只要支付500古巴比索就可以了,而这就是现在每天都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现实。所以,不用担心古巴人的钱算不清,因为在1美元=1CUC=24古巴比索=24美元的公式下,古巴的钱永远不可能算清。
古巴 (8)
古巴的钱(一)
上一次阔太问古巴哪儿来那么多钱买这买那啊,这个问题吧,我猜,也是让劳尔每天都头疼的问题。根据我自己的观察,解决办法是:一,半强制性收费;二,外汇集中管制;三,延期支付,也就是赖账。
说到第一点我想起一件好玩的事。古巴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与中国有签证互免协议的国家之一,也就是说,理论上中国人去古巴以及古巴人去中国都是不需要签证的,可我无论从中国去古巴还是从古巴去中国都需要办手续。出中国海关大家都知道,如果没有签证就得找单位开离境许可,因为不能毫无理由地出关。古巴的离境管制更严,连我这老外都管,因为我有古巴居留,所以被认为是古巴人。每次离境我都要向我的上级主管部门申请,他们一般都批,只要我交50美元,而古巴人申请一次离境许可则要交150美元,还不是都批!就算批了,出国后每隔一段时间还要去当地的古巴使馆交钱,作为留在国外的代价。交了这份“出国许可费”后,到了机场还有一份“出机场许可费”等着你,只要飞国际航线都要交25美元机场税,否则进不了安检。总之,我好不容易来到了一个中国护照受优待的国家,还是没逃脱花钱买章盖的命运。
古巴人工资太低,在岛上的外国人就成为贡献外汇的大户,而政府则利用一切机会使这些钱流向国家。游客来古巴时除了住宾馆常会选择有出租执照的民居租来住,这种老百姓的房子一般30美元左右一天,这笔收入对于房子主人来说相当可观,但为了保有执照每个月要交大概400美元的税给国家。through说不少古巴人的房子都收拾得干净利落,住起来宽敞舒适,我很是羡慕,因为像我这种长期在古巴工作的人反而不能住在老百姓的出租房里,而是必须住国家的房子,因为这样一来所有租金就都归国家了(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好控制)。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我们的工作上。刚上岛时,我们本来想通过一个外国的媒体服务提供商雇佣摄像,但很快古方就得知了这个消息,我们遭到了严肃批评并被指定古巴电视台的一名摄像“以供雇佣”。后来我发现,虽然每个月为了雇这名摄像我们付给电视台425美元,但他的工资只比以前多了一点点,大部分还是上交国家了,所以我们还得私底下再给他开一份工资,否则他工作没有积极性。除此之外,电视台还经常主动问我们是否需要其他服务,很是把给国家创汇当己任的样子。当然我们能用他们就尽量用,否则被批评不说,到最后还得被强买强卖。
古巴 (7)
乍暖还寒时(二)
前一阵古巴某省政府曾组织媒体参观该省的建设成就。这个省以盛产菠萝、橙子等水果而著名,然而在政府组织的午宴上,想品尝当地果汁的记者们拿到的却是墨西哥来的听装果汁。这在古巴不足为怪。古巴不缺热带水果,但是缺为它们提供密封包装的工业,即使有也是成本高昂,所以超市里同样大小的一听果汁,古巴产的常常比进口的还贵。工业不行,农业也不争气。离开哈瓦那后,公路两旁看到最多的风景就是大片荒芜的土地。实行多种形式的合作社之后,很多农场效益不错,我接触的一些农民说可以拿到每月一千多比索的工资,但即便如此,古巴目前八成的食品仍然需要进口。除了烟、酒和女人,古巴咋就啥都不产了呢?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平均主义摧毁了劳动者积极性的结果,坐满8小时成了工作的全部意义所在。因此,劳尔去年放狠话说,五百万国企员工里有一百万白吃饭不干活儿,要把他们都“裁”掉。AV领导听了此消息后立即产生了一种看到下岗大潮的激动,令我们抓几个下岗典型,好好拍几个故事。于是我发动身边所有没退休的古巴人找他们单位以及他们亲戚朋友单位的下岗典型,结果从去年折腾到现在连个“内退”的都没找着。唯一一次听说有下岗的也是在参观上述模范省的过程中。刚到的那个下午,记者们一连气参观了五家国企,我逢人便问“你们单位有下岗的没”,得到的回答全是“没有,效益太好,还在招人中”……在最后一家工厂里,我终于听到一个简单的“有”字,于是立马追问下了多少都干嘛去了,工厂负责人说,“厂子有四百多人,其中25人从管理部门重新安置到了生产部门”,我还等着他解释,但他一副已经把话说完的样子,时间停止三秒钟后我突然明白了——怪不得古巴的报纸上到处都是“重新安置”这个词,原来所谓的下岗就是把一个人从一个部门搬到另一个部门啊!辣块妈妈地,这真比当年中国只叫“下岗”不叫“失业”还太极!
尽管没有人知道现在古巴一共“重新安置”了多少职工,但为了吸收下岗人员而开放的个体经营领域已经初见规模。截止到目前,已经有三十多万古巴人申请执照成为个体户,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根据官方的统计,这些个体户经营最多的是餐饮业和运输业——也就是开小吃店和跑出租。如果说这半年来古巴有什么变化的话,那就是家庭外卖窗口和个体餐馆明显增多了。我曾采访过位于哈瓦那大学后门的一条街,简直像市本南门一样小吃店一家挨着一家。不过,这些个体经营者面临着许多困难。首先,这些小店无一例外都利用自家后院或者开辟出一间屋子来从事经营,因为目前还没有个体经营用房屋的租赁政策。其次,加工食物所用的原料从牛肉到面粉全都需要去商店里买,因为目前只有国家单位才有批发的权利。最后,经营规模受严格限制,每个餐馆最多只能摆放三张桌子亦即最多只可同时接待12名顾客,雇佣人员达到一定数量后经营者要交的税也成倍增长,而这些限制措施最终都是为了避免财富过多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可以想象,要经营这样的一家小吃店绝非易事,而一些古巴学者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大批同质同类的小店在竞争中被淘汰。
对于劳尔的诸多新政,古巴老百姓反应不一。年轻一代蠢蠢欲动,希望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赚取财富,好让自己能像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年轻人一样拥有帆布鞋和MP3,而很多中年人和老年人则对未来不抱希望。在一些街采和聊天中,我听到很多类似这样的话,“我不期待任何改变,我已经等了五十年了,古巴什么也没有变。”也许是以前那些进一步退两步的反反复复让这些人伤透了心,也许是“改革”来得太迟,他们已经没有了重新来过的机会。不管怎样,变革中的古巴如今还如履薄冰,什么时候河开雁来,谁也不知道。
古巴 (6)
乍暖还寒时(一)
今年的4月,古巴共产党召开了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一次的“五大”已经是15年前的事了。全国党代会本应每5年一次,但15年来古巴一直为各种问题所困扰,没有腾出手来开会,而现在已经到了不得不开的时候了。
劳尔自2006年接替哥哥掌管古巴以来被认为采取了多项新政,例如取消国家单位的免费午餐,减少配给制粮本上的供应项目,把大量闲置的土地交给有生产能力的农民种植等。他也曾多次言辞激烈地批评党内的官僚作风以及国企低下的生产效率,称“我们要么改正错误,要么就会跌落深渊”。一些人因为他的这些“改革”措施而将其称为“古巴的邓小平”。古巴领导人对中国改革的成就的确非常关注,据说所有已发表的邓小平的文字都被他们研究过,但这并不意味着古巴想效仿中国或者越南走上改革开放之路。这个加勒比岛国的地缘政治决定了它永远不可能像中国那样敞开大门。中国打开窗户进来的是苍蝇蚊子,而古巴打开窗户进来的就有可能是洪水猛兽。因此,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的政策调整,都不是以简单的“致富”为目的,而是为了保护革命的成果,使国家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理解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历史上有过那么多的政策反复了。同时,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古巴的官方文件以及媒体报道里从不出现“改革”这个字眼,乃是他们要刻意与中国、越南以及人们想象中的改革模式区别开来也。
“六大”通过的决议里包含有三百多项涉及各个行业的新措施,主要包括扩大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给予国营企业更大自主权,裁减冗员,取消过度补贴,对不动产交易采取更灵活的政策,逐步取消货币双轨制等等。这三百多条都是“一句话措施”,就是列出三百多句“要对不动产交易采取更灵活的政策”之类的话,而具体的房屋如何买卖如何缴税则要等之后具体部门慢慢出台法规才能知道。所以,即使变革决心坚强如劳尔也说这个过程也许五年,也许更长时间。
改变现状的阻力是巨大的,有人说“古巴人宁可流血不愿流汗”,这话不假。古巴革命胜利后迅速实现了城市化,大量人口涌向城市,进入国家单位,从而成为坐在办公室里享受福利的社会主义公民。哈瓦那街头高悬的许多革命标语都与“提高效率”、“努力工作”有关,而这正是因为有太多人既不关心效率也不努力工作。去银行、邮局等地方办事时,如果接待我的服务人员正好碰上一位朋友,那我就必须耐心等他们完成——亲吻礼天气真热公交真挤妈妈从迈阿密回来了小贝蒂爱死那件礼物了你最近胖了周末来我家聚会啊亲吻再见——一个完整的谈话过程才能被正式接待。而国内几次通过DHL寄包裹过来,到了都没人通知我,等我在网上发现东西已经登岛许久后主动上门询问,才被柜台前煲电话粥的小姐礼貌地告知“我们最近比较忙”。看着满墙贴的“EXPRESS TO THE WORLD”,我真是哭笑不得。
古巴 (5)
香奈儿5号
以前在电视台工作的时候,有一次有人崴脚了,古巴同事奥尔加立即高呼:“快给她用清凉油!”这话从奥尔加的嘴里说出,让人大跌眼镜。说完她还非常严肃地给我们陈述了一番清凉油的妙用,大意是,不管你是头疼牙疼还是脚丫子疼,清凉油一到,药到病除。当时我觉得奥尔加的知性女形象立马变成了卖大力丸的。
我上岛之前,也被许多有上岛经历的人告知,古巴人超级喜爱中国的清凉油,拿一个大疙瘩能打出租车。我一直对这种说法将信将疑,随便从淘宝买了几个就上路了。
在我们住的宾馆,负责给我和牛的房间打扫卫生的是一个五十来岁的女人,我俩称她为“微笑阿姨”。每天早上九点刚过,她就会像一只欢快的小鸟一样来敲门,门一开,她就露出像花儿绽放一样的笑容跟我们说早上好,同时手里拿着扫把墩布准备大干一场。筋疲力尽的我们总是被搞得措手不及。
有一天屋顶不知道为什么漏水了,我打电话报修,很快微笑阿姨就带着工人来了。工人修屋顶的功夫,微笑阿姨和我俩聊天,问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当她得知我们是两个从中国来的姑娘时,笑得更热情了。她问我:“你知道中国最好的东西是什么么?”
在我思考标准答案是茶叶还是丝绸的功夫,微笑阿姨开始眉飞色舞地公布答案:
“法国,最好的东西,是香水。”做喷喷喷状……
“意大利,最好的东西,是时装。”做展示身段状……
“中国,最好的东西,是清凉油!”双手握在胸前做陶醉状……
我好像一直在等待这一刻一样,立刻从书包里变出一个清凉油递到她面前,“送给您了!”微笑阿姨双手捧着那个红疙瘩,惊喜万分,举到鼻子前闻了又闻,闭上眼享受了三秒。她谢了我,并认真地给我陈述了一番清凉油的妙用,大意是,不管你是头疼牙疼还是脚丫子疼,清凉油一到,药到病除,甚至肚子疼还可以少量口服。我频频点头,心里像初中做氧气实验成功了一样乐开了花——原来真的会这样啊。
于是,我的包里开始常备清凉油。当我开始越来越多地和普通人打交道,我也送出越来越多的清凉油,清洁阿姨,出租车司机,饭馆服务生……我分享着他们拿到香奈儿5号时的喜悦心情,觉得自己的生命一天天和这个岛联系在一起了。
古巴 (4)
二十年进退
来古巴之前,我在北京的古巴同事托我给她的家人带个小包裹。为了避免在海关遇到麻烦,她告诉了我包裹里都有什么内容:一个硬盘,一些常用药,给表姐的发卡,还有给婆婆的洗碗布和钢丝球……另一位同事则直接给了我一个行李箱,我打开一看,一个个小包裹上写着“何塞家的鞋”、“卡洛斯家的鞋”、“安东尼家的鞋”……看完我立马去超市买了三年用的洗碗布和各式各样的凉鞋皮鞋运动鞋。临走时她们不约而同对我说了一句话:“En Cuba no hay nada!” 意思是“古巴啥都没有”。(貌似也可以翻译成“古巴就是那达星”)
等我高擎150公斤安家用品登岛时,才发现原来这里啥都有,而且还辣块妈妈的都是中国来的!我吃着盗版徐福记,吹着美的,看着满街跑的吉利,心里不禁纳闷儿:为什么我的古巴同事说古巴啥都没有呢?
在过了一年的岛民生活后,我开始有点理解她们的说法了。一方面,我这个赚外汇的老外的和赚比索的古巴人看东西是不一样的。我觉得可以轻易买到的东西对他们来说也许只是WINDOWSHOPPING的对象而已,例如一个在国内已经少有人用的128M的U盘售价能达到十几二十美元,当然不如从中国捎过来便宜。另一个使古巴成为那达星的原因是,过去十几年的物资匮乏给古巴人留下了太深的记忆。古巴政府常将经济的很多问题归咎于封锁,每年都向联合国大会提交报告要求美国立即终止这一不人道的行为,当然每年都以除美国和以色列投反对票外全体赞成而告终。封锁的确给古巴带来了很大损失,但封锁只能封住美国和古巴的贸易、金融及运输往来,对其他国家美国无法从根本上控制。1972年,古巴加入了以前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以高出国际市场很多的价格向前苏联出口糖换取低价石油,同时进口大量消费品。单一的经济结构致使古巴在苏联解体后遭受重创,一夜之间商店货架上空空如也,“那达”的阴影笼罩全国。很多在九十年代初育龄的女人都只生了一胎,因为实在没有足够的食物保证给养。我的摄像曾给我讲述当时他去拍摄古巴人偷渡美国的情形。成千上万的古巴人来到海边,坐上用四个轮胎加泡沫塑料制成的简易“小船”向对岸划去,没有人知道自己能不能活着抵达,但他们别无选择。卡爷爷默许了这些古巴人的离开,并向留下的人宣布古巴进入“特殊社会主义时期”。
为了渡过难关,卡爷爷开放了一些个体经营领域,不少人申请执照成为了“个体户”。很多人说如今古巴要“改革开放”了,其实九十年代中期的时候就刮过一阵风,现在在哈瓦那唯一一家中国人掌勺的中餐馆的老板就是那时上岛来淘金的。但与中国不同的是,古巴的经济状况稍有好转后,很多政策就开始缩紧,新的个体执照停发,古巴又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去。后来,老天爷一直不太眷顾这个加勒比岛国。1998到2008十年间,古巴遭受了16次飓风和两场持续3年的旱灾,损失巨大。飓风过后,有时岛上几个月看不到鸡蛋,因为鸡舍都被刮没了,一切要从头来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靠旅游业赚取外汇的古巴再遭重创,严重依赖进口的石油、粮食价格飙升,而出口商品镍矿和蔗糖的行情却一直走低。可以说,一直到现在古巴的经济都没有恢复到苏联解体前的水平。
这几年,古巴通过美洲玻利瓦尔联盟(ALBA)找到了一些新的机会,比如向委内瑞拉输出医生和技术人员换取廉价石油。所以最近查韦斯突然告病时很多人替古巴担心,如果这个与卡爷爷交好的反美斗士不再掌权委内瑞拉,古巴很可能将失去一个重要的外援。除此之外,中国近几年与古巴的贸易也有大幅增长,很多政府采购都有中国的影子。现在,古巴老百姓都知道“宇通”是公交车,“海尔”是冰箱,“熊猫”是电视,甚至有一次我的一个中国朋友被古巴人问道:“你家有熊猫么?”尽管贸易额不小,但古巴捉襟见肘的外汇收入却使很多公司陷入无法收到付款的困境。河南宇通公司进入古巴四年,哈瓦那以前用苏联卡车改装的公交车现在几乎全都换成了宇通客车,但同时宇通也被欠下了接近一亿美元的款项。我有时见到中资公司的人,问他们生意怎么样,结果人家说没生意,每天闲呆着,我问为啥,答曰等钱。在岛上赖到明年也许还能收回去年的钱,但要是现在走了就什么钱也收不到了。
古巴 (3)
媒体环境PK(二)
在前半段的各项PK中,我岛貌似都略逊半岛,稳居倒数第二,但如果提到通讯,我岛就可以傲视寰宇了。我的朝鲜站同事有时会向我抱怨她那儿网速慢,传个片子要传二十多分钟。我只能XMJDH地答道,我岛的网速,如果不断的话一分钟视频要传一个多小时,而不断是偶然的,断是必然的,所以还得有个人长时间盯着。就是这样一个绝大多数古巴人都无权享受的256K的“宽带”,每个月的费用竟高达1700美元!注意,没有小数点,单位也不是津巴布韦币哦!古巴有钱人的家里有电脑,但能上网的不多。一些特殊的职业如记者、艺术家可以去开拨号网络,一个小时2美元。如果是住在宾馆里的游客,可以买上网卡,价格每小时6-10美元不等,速度比那个1700刀的还慢。古巴的网络成本高且带宽有限,主要是因为没有海底光缆,通讯全部都靠卫星,这也是美国封锁造成的看得见的后果之一。
同样昂贵的还有也靠卫星的手机。我的朝鲜站同事赴任前被领导握着手语重心长地嘱咐道:“拼死拼活也要想办法带个手机进去啊!”结果该姑娘上了半岛一看,人家早就全国3G了。在我岛,虽然近几年老百姓可以用手机了,但一分钟0.45美元的话费还是让这玩意儿处于奢侈品行列。由于接听也要收费,现在即便是有了手机的人也常拿它当寻呼机使。古巴人有手机来电时常会看一下号码,然后挂掉,在附近找个座机再打回去。古巴的座机话费有国家高额补贴,价格极其低廉,所以经常看到街边有人靠在壁式电话旁悠闲地聊天,聊啊聊是聊啊聊~~,就是可劲儿聊也没多少钱。不过,由于“寻呼机”有急事时还是不方便,古巴人就发明了*88和*99。比如我找我们的摄像有事,打电话怕他挂,我就拨*88加他的手机号,他的来电显示有*88,就知道是我付费,立马就会接。又比如他的手机没钱了,现在找我有事,他就拨*99加我的手机号,结果还是我付费,我自然是啥都接,于是他的没钱电话也能呼出了。这才叫穷则变,变则通。如果你在哈瓦那的街头看到衣着寒酸的人怀揣一部诺基亚,别以为那是聋子耳朵,人家再穷也有办法听见响儿!
在AV轰轰烈烈的驻外记者扩张过程中,与当地媒体的合作也被提上日程。每个站点都背了任务,要促成与当地电视台的新闻交换协议。这个协议最主要的内容就是遇到突发事件时可以切对方电视台的信号。在我岛,AV拿出中文国际、英语、西班牙语三个频道换古巴电视台一个频道,结果人家还爱答不理。我和朝鲜站姑娘抱怨,啥突发事件啊,啥直播信号啊,这不扯地么,我岛从来就没BREAKING NEWS,天大的事也得等晚上的新闻联播,真有火车追尾了,切过来也是电大教程。电话那头的她点头如捣蒜:“哎呀,太对了!我半岛切过来也是电大教程!”于是终于在有天灾人祸的时候,我们两家并列第一了。
古巴 (2)
媒体环境PK(一)
常有人问古巴是不是像朝鲜一样。其实,朝鲜究竟啥样估计大部分人也没见过。我有个同事在朝鲜,和我一样是驻外记者。出国前我俩就经常就我岛和她半岛的异同进行讨论,结论是在众多站点里古巴站和朝鲜站的工作环境基本上一个倒数第二,一个倒数第一。后来实践证明,毕竟都是姓“社”的,还真是半斤八两。
和CCAV的其他新建驻外记者站相比,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入另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古巴站和朝鲜站几乎成了最费周折的两个站点。我们站两个姑娘,在国内等审批等了快一年,最后是借了杨外长访古的东风才有幸登岛。而我那个去朝鲜的同事,更是等了一年半之久才去成,后来AV想再派一个人去,经过多次谈判,费劲了周折,直到给朝鲜电视台捐赠了价值人民币八百万的设备才得到批准。这位记者后来常被我们叫做“价值八百万”,他表示压力很大。
从建站成本来看,我岛比半岛略逊一筹,但朝鲜站的战略意义决定了“价值八百万”童鞋远非八百万能衡量的。我和我一起驻站的同事登岛时古方特别提到他们已经十年没有批准电视媒体进入了,以示对兄弟国家的特别照顾。其实十年前该来的媒体就都来了。因为那时卡爷爷就已经七十多高龄,长篇讲话时也开始有随时就地帮当的迹象,所以世界各地的记者早早未雨绸缪,来岛上守株待兔,导致貌似不开放的古巴反而有着很多外国媒体驻扎。相比之下,常驻朝鲜的外国媒体则是掰着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而且有电视业务的只有美联社一家,还是有点儿没人,只有俩当地雇员看着办公室,美联社隔一段时间从北京送钱过去。这种格局在我的朝鲜同事就任后终于被打破,AV领导大呼进去了就是胜利。后来,她发的每条新闻都成了独家,搞得其他站点压力很大。
其实,“外国媒体”在哪儿都是敏感词,即使如我和朝鲜站记者这样在对中国非常友好的国家工作亦是如此。在我岛,街采一般80%能顺利完成。未遂的情况有时是路人不愿面对媒体,有时是警察阻拦。老百姓看到“邪恶的外国媒体”拿镜头对着自己常常会躲开。有时他们会问我,你哪儿来的,是美国来的不,是CNN的不,噢,中国来的呀,我要上中国的电视啦!有时,即便不断表白我是从客观公正善良友好的天朝电视台来的,老百姓也不敢开口,“在地球那边播这边也会看见的。”这种谨慎小心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古巴遍布全国的“革保会”的畏惧。这个组织有点像中国的居委会,几家就有一个,几个街区再有一个大的。古巴人年满16岁就可以加入革保会,但是年轻的一代对于保护革命已经没有太多兴趣,所以经常是老头老太太们凑在一起开会,讨论小至某家的狗咬了人大至劳尔某项新政的各种话题。这个组织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互相监督,说白了就是看谁“不革命”,然后检举告发。一个嫁给古巴人的中国姑娘曾跟我说,她家的邻居就常常被叫去谈话,而我们雇的当地摄像也常提醒他老婆,有人找她谈话就说什么都不知道就行了。不管是娶了外国人,还是为外国人工作,总之,常与外国人来往就会成为重点监视对象。所以,路人拒绝我的时候我也很理解他们,纠缠久了人家回头就有可能被谈话了,还是不要给出来打酱油的惹麻烦为好。
如果当个外国人就得被监视的话,我宁可像我岛这样,大部分时间都在无影无形不知不觉中被监视。像朝鲜站的那位姑娘,吃喝拉撒身边都有个“陪同”,简直比戴紧箍咒的孙悟空还痛苦。在她半岛,所有采访活动都得由朝方安排,她说过年的时候她采访过一个朝鲜家庭,后来为了感谢想给那家的女孩送个娃娃,已经不让回去了。其实,在我岛如果想采访单位或者以某个身份出现的个人的话,也都要写申请,没有介绍信一概不接待。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的时候我被某频道约采在古巴的藏族留学生,还要记录其在古巴的学习和生活。虽然是一家中国媒体采访一个中国人,但由于这名留学生所在的是一个封闭校区,我还是被校方通知拿介绍信来。于是我写了采访申请给外交部,由外交部转交给高教部,然后高教部再转交给学校的外事处,N天后学校的外事处通过高教部再通过外交部转告我说,此藏族学生有问题,我们给你推荐另一个吧,我说好,心里感激涕零——你们也太靠谱了!又等了N天,外交部跟我说高教部说学校说此生过两天要进城参加毕业典礼,你可以去拍。我去了毕业典礼,终于见到了此申请的终端受理人——该生的系主任。我问能不能去他们的校区拍摄,因为需要表现该生的学习和生活云云,系主任告诉我说,那个校区不属于哈瓦那,属于塔拉拉市,我要得到塔拉拉市市长的批准才行。我听了这话立马觉得过去2N天的努力被一键清零了。毕业典礼结束后,我眼泪汪汪地拉着藏族姑娘的手,抱歉地说申请可能还得过一阵才能批,希望她们宿舍能再保持一阵不被行李和垃圾淹没的状态,她正告我说:"没关系,不过下礼拜我就回国了……"
古巴 (1)
在NADA星冒了个泡,居然发现有很多人都对古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作为一枚稀有的在古巴居住的NADA人,我发现了自己的价值,那就是在自己对一个陌生社会的敏感正在渐渐消失的时候,还有那么多人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新鲜。于是我挖了这篇坑,和大家分享我的在岛上的所见所闻。
我以前有个同学,本科在西安上的,她说他们的外教是个西班牙人,自从他来了中国之后,他在西班牙的妈妈就每个月给他寄奶粉过来,怕他营养不良。后来这个老外实在受不了了,就跑去超市拍了一排排奶粉的照片寄给他妈,他妈才相信中国也有奶粉。
我刚来古巴的时候,我姐(骨骼清奇的便是)每天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等着我给她发地址,她好给我寄巧克力来。我一再拒绝,她则一再强烈要求。后来我觉得自己再置之不理她会以为我饿得没劲儿回信了,只好也跑去超市买了一堆巧克力饼干碳酸饮料回来,拍了照片发过去,她才消停了。当然后来我又支派姐姐姐夫美国代购腐竹陈醋火锅底料郫县豆瓣酱若干,那是另一回事。
古巴人的生活到底怎么样?先从每个人都可以公平得到的说起。对比国内老百姓的“三座大山”,古巴人是幸福的。上学一直上到大学都免费,去医院哪怕心脏搭桥手术也不用交钱,房子住得再大也不用贷款!这也是古巴人认为自己的“社会主义”更“社会主义”的地方。除此之外,维持基本生活的消费品都可以凭配给制“粮本”买到,以前像香烟、牙膏这样的日常用品都在凭本供应之列,现在由于国家负担不起长年累月的高补贴,一些项目正逐渐从粮本上消失。经过90年代的最困难时期后,现在古巴的东西比以前多一些了,一些凭本供应的食品也出现了自由市场价格,例如每人每月凭本供应鸡蛋8个,每个约合人民币5分钱,如果不够吃就要去自由市场买,每个约合人民币5毛钱。根据我问过的古巴人的情况来看,“粮本”上的东西肯定是不够的,基本只能撑一个月的三分之一,而剩下的日子怎么过,就可以看出这个“平均主义”国家很不平均的地方了。
古巴官方公布的职工平均月工资是四百七十多比索(1美元约合24比索),我打听到的一些大学教授、主治大夫工资能达到一千多比索。古巴自由市场上的物价堪比欧美,如果只吃死工资的话,即使是领“高工资”的知识分子日子也会很艰难,而那么多古巴人还能悠闲地在海边钓鱼还能听音乐就翩翩起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在海外的亲戚。几乎每一个古巴家庭都有侨汇收入,那个七大姑八大姨不是在美国就是在墨西哥或者西班牙。经常有人说,再过几年,古巴境外的古巴人数就要超过在古巴的古巴人了,这不是危言耸听。在迈阿密的古巴人不用交钱可以免费享受MEDICARE,而西班牙政府几年前就已经规定,西班牙后裔三代血亲都可以得到西班牙护照。这些政策只能使越来越多的古巴人离开自己的家乡,变成寄回外汇的人,而岛上越来越少的人坐吃越来越多的侨汇也将使这个国家的劳动者越来越缺乏动力。
除了侨汇,古巴的另一大收入来源就是旅游。想想看,哈瓦那本来是美国计划中的拉斯维加斯的,尽管后来都被革了命,但旅游的自然资源还在,服务行业的传统也没有丢失,而所有涉外行业赚取的都是比当地货币贵24倍的外汇。有一个笑话,一个古巴人吹牛,说自己是宾馆的门童,别人笑话他:什么门童啊,不过是个神经外科医生罢了。在古巴,如果运气好的话,一个宾馆门童一天得到的小费相当于一个神经外科医生一个月的工资,所以人们宁可羡慕侍从、服务生、出租车司机,却不羡慕博士、医生、律师。家里如果有一个人是在伺候外国人的行业,基本也可以维持小康生活了。
如果一个古巴人没有任何外汇来源,那就只好学孟尝君了。小偷小摸四处可见,雪茄、牛肉、龙虾,甚至塑料袋都被为生活所迫的古巴人从工厂里偷出来卖,补贴家用。这些现实构成了古巴社会无法回避的灰暗侧面,然而所谓人穷志短,革命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他们只能暂顾眼前。
古巴 (0)
感恩节去了趟古巴,一星期里有三天在旅馆,两天趟床上,剩下一天在晕机恢复中、一天在机场。这趟去古巴主要是看冬瓜,所以没长啥见识也不遗憾。转贴冬瓜的《古巴切片》,算是冒名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