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The Music of Man》

What bothers me when travelling is a sense of estrangement from what my eye and whole being would love to partake in. One sees mountains and streams, one drives through lovely countryside, but until one has sensed and tasted it, the sight remains divorces, hardly different from its appearance on a cinema screen.

 

posted by 冬梅 on 22:42 under

1 Comment

阿拉斯加 (6) ――― Moose



我们在阿拉斯加hiking了不少地方,但是在Denali National Park 里的hiking都是体力活儿,没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大多乏善可陈。唯一一次算是有点刺激的hiking就是去探索冰川源头的时候不小心在矮树丛里近距离(大约200米)遇到一头moose。我当时正好穿着那件红色的防雨外套,人站在矮树丛中,上身有一半露在外面。Moose远远的就能看到红色在晃动。中罗首先发现了那头moose,告诉我它正警觉地朝我们这个方向观望。我蹲下来之后,整个人就埋在树丛里了,从远处应该看不到红色的外套。我一蹲下来moose就开始悠闲地吃草,根本不理会中罗在那里摆弄三脚架和摄像机。我一站起来,moose立刻就停止吃草,抬起头来朝着我们这边观望。于是我蹲下、起来和它玩儿了几次。但是最后怕把它惹恼了,还是慢慢地离开了。幸好我们那天碰到的是单独一头moose,如果换成是带着幼崽的成年母moose,那危险可就大多了。虽然moose是草食性动物,但是一旦攻击性被激发起来,就它老人家那大块头,再加上跑起来的动量,再加上头上那坚硬沉重的角,十个中罗和右罗加起来也不够它一铲的呀。

在阿拉斯加的时候一直以为moose 是牛一类的大型食草性动物,但是回来之后查了一下wiki才发现moose是一种鹿。可是moose的形体太大了,不符合我对于鹿的轻盈的印象,所以在格格巫分类里还是把moose划到长角的巨型牛里。因为这个错误,我们还自己造了一个新词出来,就是用moose形容牛的不得了的人。比方说,以前刚到科罗拉多的时候第一次看见跑山的人,俺立刻佩服地五体投地,以后每次hiking的时候远远看见跑山的人都大叫:“牛人来了,让道让道!”从阿拉斯加回来之后,觉得“牛”这个词不足以表达“牛”的含意了。以前认识的人跑个马拉松啥的,那已经是牛得不得了了。可是后来知道竟然有更牛的人,觉得跑平地没劲,人家跑山!跑平地的已经把“牛人”的称号占了,把跑山的人再称为牛人就有点降低待遇的感觉了。所以俺总是琢磨着该用个啥新词来形容比“牛”更“牛”的超级牛牛们。从阿拉斯加回来之后,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以后再看见跑山的人,就改成:“Moose 来了,让道让道!”

注:第一张照片上的moose看起来太小了。那个就是我们hiking的时候遇到的那头。在网上google了一张大的贴在了下面。

 

posted by 冬梅 on 15:05 under ,

9 comments

阿拉斯加 (5) ――― State bird


到达 wonder lake 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支好了帐篷之后我们就开始做饭。从此开始了为期三天的人蚊大战。

去 wonder lake 宿营主要是为了看北美最高峰―――Mount Mckinley。Wonder lake 的宿营地是观望Mount Mckinley 的最佳地点,那里离最高峰只有20英里。而且从wonder lake 到Mount Mckinley 之间都是草地,山峰前面没有任何东西阻挡视线。但是虽然我们离最高峰已经近在咫尺了,要看到Mount Mckinley 还是很不容易。阿拉斯加夏季多雨,随之而来的自然是阴天多云的天气。刚在Anchorage 下飞机时刚好在同一个登机口碰到ZYJ (在Hopkins的officemate) 度完假往回飞。问她对阿拉斯加印象如何,ZYJ说:“这儿的山都一样高,而且都象被消掉了脑袋一样,处处是平顶。”离开Anchorage之后深切体会了ZYJ对山的评论。我们在阿拉斯加的两个星期里差不多倒有一半是阴天,而且云层又低又厚,山的峰顶都被云层遮住了,自然看过去就象一片平顶山一样。为了增加看到Mount Mckinley的几率,我们在wonder lake宿营了三晚。在这三天里Mount Mckinley的峰顶只完全露出来了一次,时间不超过半小时。这三天的宿营算是让中罗和右罗如愿以偿了,但是也成为了我们这次阿拉斯加之行里最艰苦的三天。

回来之后翻看当时的录像,Mount Mckinley虽然作为最高峰,是比周围的山高出了一大截,但是在小小的屏幕上它并不显得如何雄伟。和平淡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震撼人心的背景噪音。录像里听起来好像有几十架轰炸机在围着Mount Mckinley飞行一样,轰隆之声不绝于耳。但是录像的画面却很宁静,看不到任何大型飞行物。造成轰炸机效应的就是wonder lake大名鼎鼎的蚊子,号称阿拉斯加的 unofficial state bird。

在wonder lake的三天里,中罗和右罗饱受了蚊子的攻击。每天早晨一醒来,和蚊子之间的战斗就开始了。帐篷的四面早都已经被围了个结结实实,蚊子们正兴致勃勃地等待着它们的早餐起床。要是你还没醒盹,睁眼看看四壁上虎视眈眈的蚊子阵,立刻就汗毛直立、睡意全消了。在wonder lake是没法睡懒觉的。一个人起床之后,只要一拉开帐篷的门,不管有多小心翼翼,总是会有敢死队蜂拥而入,另一个人要想消消停停地接着睡下去是根本不可能的。出到帐篷之外,就必须迅速全副武装起来。头上带上帽子,帽子外面罩上防蚊的网罩;手上戴上手套,而且手套的开口都扎在袖口里面;虽然我们带了凉鞋,但是在wonder lake一点儿也用不上,即使是hiking回来还是穿着高邦的hiking boots。总之,原则就是全身上下不能有一寸肌肤暴露在外面。即使这样,wonder lake的蚊子之强大还是让人防不胜防,它们的口器竟然能够透过线手套叮到手背上去!

如果一直处于活动的状态还好,一旦停下来呆在一个地方,那就成了卖糖葫芦的架子心―――您就等着蚊子来插糖葫芦吧。有一个可以下口的地方,蚊子们就会前仆后继的来光顾。刚刚被咬了一口,起了个大包,还没等这个包消下去呢,上面就又罗上一个小包。包子们层叠而上,就跟糖葫芦一样。中罗和右罗两个糖葫芦架子心就在这漫无边际、蚊子的汪洋之中抱头鼠窜。

在蚊子的夹缝中生存,做饭、吃饭、上厕所、洗漱成了最大的挑战,因为做这四件事是必须要暴露一部分皮肤在蚊子的攻击之下的。做饭的时候必须摘掉手套,吃饭、洗漱的时候必须摘掉防蚊网罩,上厕所那就更加不言而喻了。为此中罗和右罗在wonder lake宿营的三天里,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比如,我们虽然历尽艰险把一打鸡蛋从Anchorage完整地带到了wonder lake,但是到了wonder lake 却发现吃鸡蛋成了比运输鸡蛋更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炒一次鸡蛋预算要发20个包子,代价太大,吃进去的还不能补充回来损失掉的血液,所以统统改成了煮鸡蛋。煮一次鸡蛋顶多发5个包子就够了,预算成倍降低,当然还是煮鸡蛋划算。煮东西还有一个好处。蚊子们喜欢围着热气。煮饭的锅上因为热气蒸腾,蚊子的密度尤其高。一开锅盖,就看见蚊子们纷纷如雨而下、蔚为壮观,那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呀!中罗和右罗虽然为此也免不了误食了烈士的尸体,但是想想里面的鲜血也是出在羊身上的羊毛,想来佛祖不会怪罪的吧。接下来,做好了饭,吃的时候也要分工合作。两个人象打游击一样,商量好了,你往东边跑,我往西边跑,分兵两路,分散蚊子的战斗力。晚饭后不管有多渴,都不喝水。省得晚上起来上厕所。那样得预算发两份包子,一份发给厕所里的蚊子,一份发给守在帐篷上的蚊子。凡此种种,那三天里中罗和右罗两个civilized animal的生活原则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凡事皆以降低发包子的预算为标准。

三天之后,中罗和右罗又回到了Denali National Park入口处的wildness access center。终于又有镜子照的时候,看见自己的形象,真是大大的郁闷了一翻。水痘不是有免疫性的么?我小的时候已经出过水痘的了,怎么现在又出来啦?!再看到公园里那醒目的公告:No feed or approach to wild life时,右罗心里涌起了遭受严重不平等待遇后的激愤,恨不能坐车回到wonder lake campground去也树个大牌子,上书

Warning to Mosquitoes:

No feed or approach to civilized life either!!!



 

posted by 冬梅 on 15:53 under ,

11 comments

阿拉斯加 (4) ―――熊

第二天一早,我们离开了 Riley creek campground 坐 camper bus 出发去 wonder lake 。路上我第一次看到了野生状态的熊,而且是近在咫尺。

去过阿拉斯加之后,我和GR都很喜欢 Denali National Park 的管理,尤其是对机动车的严格控制大大保护了野生动物在 Denali 的生存状态。GR以前去黄石的时候第一次看到小熊,以后每次和人谈起黄石,都忍不住感叹小熊的可爱。他以前想不通为什么会设计毛茸茸的小熊玩具给孩子。熊是多危险的动物呀?这不是从小就给孩子们输入错误信息么?等他在黄石看见了真正的小熊之后才明白,那些毛茸茸的玩具小熊不管做的有多可爱,跟真正的小熊比起来都差得远!去过 Denali National Park 之后GR又感叹,和 Denali 比,黄石已经遭受了太多的破坏,Denali 的熊比起黄石的熊幸福多了。在黄石虽然也能近距离看到野生状态的熊,但是不那么容易,因为车来车往,熊们听到一点声音,早都远远的躲起来了。即使偶尔看到一只,那里的熊也对人非常警觉。阿拉斯加的熊却很不一样。我们所见到的熊都认为阿拉斯加是它们的天地,游客们只是跑到它们的地盘上来短暂停留的。好客的熊会和游客玩儿得有点太亲密,让 park ranger 们时不时紧张一下;见多识广的熊则是一副酷酷的样子,“既然你们都跑来了,那就随便看看吧。可怜的‘人们’只能在指定范围内活动,打扰不到我晒太阳,我可懒得去操心你们的存在。”

在阿拉斯加前前后后我们一共看到了十几只熊,大的、小的、胖的、不那么胖的、黑的、不那么黑的、喜欢看风景的、喜欢思考的、喜欢和 bus 玩儿的、喜欢晒太阳的、喜欢爬树的、…… 真是千姿百态、可爱极了!我们拍了很多熊的照片和熊的录像,但是我的计算机上没有剪辑录像的软件,等GR办完了离休手续,让他好好整理整理关于熊的照片和录像,放到这里来。我觉得录像比我的文字要有力、可信的多。不管我怎么描述,读起来都可能让没有同样经历的人觉得夸张、不可信,还是录像更有说服力,也更加生动。

GR给两个外甥从阿拉斯加寄的明信片是一张我们自己拍的熊的照片。GR在明信片上写到,希望阿拉斯加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一直好好延续下去,等 Andy 和 Daniel 长大的时候还可以在这里看到这些可爱的熊,理解为什么地球是人和其他生物共享的世界。





 

posted by 冬梅 on 10:51 under ,

4 comments

阿拉斯加 (3)

中罗和右罗坐着号称北美服务最好的旅游专线火车从 Anchorage 晃到了 Denali National Park。虽然两地之间总共只有250英里,但是火车足足开了8个小时。这趟旅游专线是不是北美服务最好的有待商榷,但是是最“牛”的我想应该没有问题。一路上列车长对游客们初到阿拉斯加的热情很是体贴,遇到 Moose 要提醒大家注意,路过 ghost forest 要进行历史教育,过 Hurricane touchdown 的时候停留了半个小时给大家尽情拍照,连有只鸟在湖边喝水也要兢兢业业的报告一下…… 这么开下来250英里开了8个小时也算得上是“飞速”完成任务了。

初入 Denali National Park 就在 wildness access center 看到一个公告:两个22岁的女孩儿 hiking 的时候走丢了。Park ranger 已经寻找她们两天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公告请求将要进山的游客们帮助留心失踪者,并再次提醒大家严格遵守公园里的注意事项,以免发生类似的事故。右罗心里一颤,在这里 hiking 果然不是闹着玩儿的。虽然跟着中罗这样的三流高手在科罗拉多也踩了不少山头,但是那些都只能算 paintball games 级别的军事演习,来到这儿大概要荷枪实弹动真格的了。

第一晚宿营在 Riley creek campground,头一次去上厕所就看见两个“美女”在里面化妆,惊呆之余使我忍不住对一向崇拜的太史公产生了一点腹诽。谁说“女为悦己者容”呢?阿拉斯加宿营地的“美女”们充分证明了女人对美的追求是发自内心、执着、而没有功利的!要不然在 Denali National Park 这种号称 the last wild land 的荒野之地,除了狗熊和山羊来欣赏“美女”们的美貌,根本就不可能有别的悦己者。太史公您老人家总不能说“美女”们的精心妆饰是化给 big five (1)看的吧?当然这里倒是有货真价实的狼,没准儿“美女”们是冲着 color wolf 去的也说不准......

晚饭时第一次野外作业就把千里迢迢从科罗拉多带来的高级炉子(MSR Backpacking Stove)给烧坏了。中罗走回去 wildness access center 买了一个简易炉子(folding stove)加四盒固体燃料回来。这个简易炉子加四盒固体燃料对中罗和右罗以后四天在 Denali National Park 的野营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们的老祖宗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为我们的器不利,也给了敌人以可趁之机。以后每一次做饭都成了二罗和阿拉斯加 state bird 之间斗志斗勇、以致双方付出鲜血(二罗)和生命(Alaska state bird)的悲壮演出。那个比较惨烈,值得单独另开一篇,专为 Alaska state bird 做传。

注(1):Alaska big five: moose, caribou, wolf, grizzly bear, Dall sheep

 

posted by 冬梅 on 11:14 under ,

2 comments

阿拉斯加 (2) ―――设备篇

以前的游记里从来没有为旅行设备单独开过一篇,但是去阿拉斯加很不同。去之前我们就打算好了要多hiking,多camping。为了准备充分,行前我们去REI上了一次backcountry camping的课,GR在科罗拉多还报名参加了hiking的培训。为了准备这次旅行,我们很是费了一点心思在设备上,请教了很多大牛,所以觉得有必要单独给设备开一篇BSO一下。呵呵。如果以后有人打算去阿拉斯加hiking+camping,希望我们的经验能有一点帮助。这一篇细节很多,没啥情节,对hiking和camping不感兴趣的童鞋们可以跳过去。

下面是物品清单。一年以后只好靠回忆攒这个单子了,肯定有疏漏,不过现在想得起来的重要物品都在这里了。

旅行指导:

Lonely Planet


hiking设备:

指南针
望远镜
Emergency blanket (survival wrap) X 2
防晒霜(SPF 80)
防蚊虫喷剂
唇膏
小刀---要锋利!
哨子---警示野生动物,不时吹着点儿,让它们知道离人远点。只有在紧急求援的时候才能吹的。如果你在hiking时,听到哨声,同样应该援救。平时,不要吹。但是,挂在胸前来回摇摆的微弱的声音,足以提请过往的老狼小熊。哨子、小刀、1st Aid要挂胸前或衣兜内,不要打在包里。这些是过去从Colorado前辈们那里学的,一直牢记在心。
捆眼镜腿的绳---在bush里hiking很有用。出海的船上也很有用!
九张USGS地图―――覆盖Denali National Park里面我们想去hiking的地方,很有用!这地图上沼泽、山峰、公路、trail、bush、小土包、河流、小溪、湖泊、……都标记的一清二楚。


衣服:

防蚊面罩
手套
滑雪服
帽子
内衣―――长袖(宿营时很必要)、短袖、袜子、内裤,统统取材化纤制品,为了防水的需要
外套―――薄厚不同程度的每人三套(阿拉斯加气候多变,且夏季多雨,后来证明这样的准备很是必要)
鞋子―――两双防水的hiking boots,一双Crocs(霞客),一双凉鞋(GR)

宿营设备:

帐篷
tent floor
两个睡袋 (GR霞客)
三层防潮垫 (1, 2, 3a for GR, 3b for 霞客)
一层毯子
头灯
手电
3到5根尼龙绳---有风的时候,一头捆在帐篷,另一头捆在树或石头上。如果没有食物储藏室/罐,用绳子把食物袋吊在树上。

野炊设备:

两套炉子(1,2)―――缘故在另一篇里解释。
两个燃料瓶
盒装固体燃料
一个小锅
两个套装饭盒
折叠刀
塑料切菜板---可以卷成一个小筒。
保温杯
两个塑料瓶 (hiking时用的那种喝水的瓶子)
保鲜袋(zip bag)
两双筷子
一次性刀叉
防风火柴
凡士林泡的棉球---易燃,尤其在有风的时候

摄影器材:

照相机:Canon EOS 350D
镜头:EF 75-300mm f/4-5.6 IS + EF 20-35mm f/3.5-4.5 USM
摄像机:Canon VIXIA HV20
10盘磁带
三角架
Cleaning kit

食品:

桶装水
面包
面条
鸡蛋
火腿肠
榨菜
木耳
黄瓜
西红柿

茶叶
燕麦片
橄榄
橙子
黄油 ―――炒菜时当油用,方便携带。
freeze-dried food ―――强力推荐名牌儿Mountain House.在方圆n里没有人烟的深山老林里,这是最美味的佳肴了!

洗漱用品+卫生用品:

具体用品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只列两样觉得非常有用的。
Camp towel---易干
Hand sanitizer---没有水的情况下非常有用!

First aid :

创可贴
motion eaze (防晕船)


我们俩所带的东西都打包在了三个行李里―――两个backpack加一个小拉杆箱。拉杆箱里装的都是衣服和卫生用品,我的backpack里装了所有的camping设备,GR的backpack里装了食物、野炊设备、摄影器材、hiking设备和first aid。现在回想起来对那两个backpack的打包技术还是很骄傲的。可惜当时没有拍照留念。也没有一张照片是关于野炊的。想起来都很可惜。GR说,等结婚十周年的时候再去一次阿拉斯加,把这次忘记拍下来的都补拍一遍。可是那时候肯定拖家带口的了,再象这样两个人无牵无挂、身强力壮、背着大包去camping的可能性不大了。即使再去,也很难象这次那样,那么随心所欲,玩到哪里、住到哪里了……

 

posted by 冬梅 on 17:11 under ,

8 comments

阿拉斯加 (1)

下了飞机第一感受―――怎么一点儿也不冷?GR说,“别是飞错地方,我们到南极了吧?”(1)衣服带了很多,这下儿看来滑雪服是穿不上了。唯一不太适应的是白天太长,晚上几乎天不黑。即使住在旅馆里也睡得不好,因为不习惯出来度假却“大白天”躲在旅馆里睡觉。

头一天,两个人步行走了很远的路去买眼罩。晚上睡觉的时候,GR得意洋洋地问:“象不象佐罗?我是不是很帅?”老实不客气地打击他:“佐罗?自我感觉太良好了吧?眼罩没有洞,我看戴上更像拉磨的驴子。”GR当然很不忿,但是蜜月之中对LP也不能横眉立目,只好自己悻悻地说:“那我还是当中罗吧,佐罗已经有其人了。我是中国来的,还是中罗比较合适。”于是我理所当然地就成了“右罗”(2)。

两天之后就要进Denali National Park了,GR临睡前憧憬地说:“离开Anchorage前要好好大吃一顿!”右罗心里想:“还没看见草地呢就趴下了,果然是冒牌的大侠呀。”:)

注(1):这真是跟我去南非的时候我爸的感叹:“这回你终于有机会看见太阳打西边出来了”有的一拼了。
注(2):大家收到的明信片上的签名就是这么来的。

 

posted by 冬梅 on 21:06 under ,

6 comments

阿拉斯加 (0)


从阿拉斯加回来快一年了,到今天才开始写一年前该写的游记,偶对自己的“勇气”真是景仰的如滔滔江水。虽然当年在路上记了travel log,但是都是简洁到关键词一样的短句,简直跟鲁迅先生的日记有的一拼(臭鸡蛋和西红柿纷纷如雨而下,以示对霞客恬不知耻地给自己往脸上贴金的巨大勇气的奖励)。

也不知道这游记写出来会是个什么样子...... 把心一横,一闭眼,一咬牙,跳了!

 

posted by 冬梅 on 20:52 under ,

1 Comment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