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tings from South Africa (2)

How safe is it in South Africa?

听说我要来南非之后,父母和一些朋友非常紧张,千叮咛万嘱托一定要注意安全。他们的担心自然不是多余的,因为南非是世界上犯罪率最高的国家。到这里已经三个星期了,我还是不能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在这里生活到底有多危险。只能罗列一些事实让大家自己去判断吧。

先从坐飞机开始。订机票的时候我特意在旅游版上发了帖子问从伦敦到约翰内斯堡哪家航空公司比较好,南京南京回了我的帖子说最好不要坐SAA (South African Airway) 的,当时为了图省事还是订了SAA。SAA在同事之中口碑是不大好的,连妈妈这样只坐过两次飞机的人都振振有词地说,非洲国家的航空公司都很穷,买好多欧美航空公司的二手货,安全系数自然是好不到哪里去的。我虽然在外游荡多年,但是在老妈看来我对于国际形势一向闭塞,所以在这样的事情上她自然比我要权威的多。我想她一定是有些神助的吧,我这次坐SAA的航班的确遇到了不小的麻烦。

从伦敦飞约翰内斯堡的航班晚点了三个小时,因为飞机在起飞前发现了机械故障。当时,Heathrow还笼罩在恐怖袭击的阴影中,再加上机械故障,等待这班飞机的乘客都不免有些紧张的情绪。在那无聊的三个小时里,我开始读这次来南非出差所要作的项目的protocol。慢慢地好象能够看到那些HIV阳性母亲无助的悲哀和等候在那些小小的、刚刚出生的生命成长路途上的艰险,和那些相比,似乎恐怖活动和飞机故障都不那么可怕了。即使有出事的可能,毕竟机率太小了,而且只是一瞬间的事,不会慢慢地折磨一个人的精神和健康。于是我开始平心静气地等待飞机故障排除的那一刻,甚至开始幻想,我们是不是会有机会降落在海上,真的经历一次紧急救援?:)

三个小时以后我们终于开始登机了。这是我第二次认真地读飞机上的安全指南,:D 第一次是几乎十年前头一次坐飞机的时候了。可惜一路平安,连强空气气流都没遇上就到了约翰内斯堡。然而我还要转机去Richards Bay,第二轮的倒霉事正在那里等候我。SAA弄丢了我的行李,于是我在南非的前两天里一直都穿着上飞机时穿的那身衣服,我想那时我一定是发臭了的。而更加令人尴尬的是,我到这里之后,最初的几天频繁地应邀出去吃饭,一边在席间谈笑风生,一边在心里嘀咕,我的collaborator一定闻到我身上不好的气味了,可是他们都不好意思说。就这样提心吊胆过了两天,我的行李终于寄到了。然而,还没有来得及为干净衣服欢呼就发现我放在check-in行李中的laptop不能启动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在行李转运的过程中mishandle造成的损失,但是在最初的一个星期里,没有laptop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所以忍不住要来写上一笔,抱怨抱怨SAA的服务!如果以后大家有机会来南非还是尽量不要飞SAA了。

来到Mtubatuba的第一天,在我还没来得及在当地有任何经历时,晚上应邀去collaborator家里吃饭,席间另外一个在Africa center工作的同事讲了个笑话。在南非,私人拥有枪支是合法的,甚至可以带着枪支飞行,当然是上飞机之前交给空姐,下了飞机再取回。在南非买枪也很容易,于是在Mtubatuba就发生了这样一件轰动的事!有个歹徒在Mtubatuba的gun shop买了一把枪,出了gun shop的门立刻就跑去隔壁的银行抢劫,并且打伤了银行的雇员。于是雇员被送到银行对面的clinic去抢救,结果伤得太重,抢救无效死亡。接下来开始讨论治办丧事,clinic的隔壁就是一家coffin shop,兼卖人寿保险、代理丧事。于是这么复杂而困难的一件事,按照好莱坞的手法至少要准备上半年六个月的庞大计划在Mtubatuba连一条街都不用走完就办齐全了!

这当然是一个笑话,但是却有相当的事实基础。这个笑话中提到的gun shop, bank, clinic, coffin shop,就在我住的guest house所在的这条街上,各家店之间最远相距不超过20米。而且最绝妙的是这家棺材铺的广告写的是“Make a better life possible for you!”我不知道一家coffin shop如何能够make a better life possible for you。也许它的意思是说,我们应该先在人寿保险上肯下本钱,这样万一遇难身亡还可以给家人留下一笔遗产。最不济还可以买口好棺材,慰藉一下afterlife?Anyway,这些都是我对于这个高深莫测的广告的臆想了。然而,住在这样的一个小镇上,有许多不同寻常的事务激发人闲暇时思考许多关于生死的高深问题,我怀疑即使一个象我一样乐天知命的人在这样的地方住久了也会成为一个哲学家的。------或许这不失为一件好事?谁知道呢?呵呵。

话说席间同事讲了这个笑话之后,我的第一反应自然是大大地紧张。(不管真假,总得配合一下表演不是?:)))))))于是同事继续教育我说,不用害怕,你在这里的安全是有充足的保障的。等你今晚回到guest house之后看看你的床头,就会发现在台灯的旁边有一个闪亮的按钮,上面写着“emergency”,千万小心不要关台灯的时候按错了按钮,如果你按了emergency,就会有一个security guard在一分钟之内跑到你的房间里来检查是不是发生了什么紧急情况,那时候你就得抱歉地跟他解释是自己不小心按错了,这里一切正常。他的儿子在刚搬来Mtubatuba时就闹过一次这样的笑话。我回了guest house之后果然在床头和卫生间里看到了他说的那个emergency button,这个button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制造紧张的因素,试想如果这里很安全,有必要把保安系统搞得这么复杂吗?而我有个习惯,总是要在睡前看书的。通常都是看得七魂六魄有十二魂魄都飞出去度假了,剩下的一魄记得关灯睡觉,这样的时候总是迷迷糊糊,按错按钮的可能性太大了!我禁不住开始想象自己趟在床上快要睡着了的时候惊动了一个五大三粗的黑人警卫闯进我的房间里来,我那出去度假的十二魂魄不用说自然是不敢回来了,就是留守在家还剩下的那一魄也肯定要溜号了!这可如何是好呀?只好改习惯,不在睡前看书了,关了灯在床上辗转反侧地烙饼吧!

辗转反侧间倒并不如何寂寞,因为总有犬吠在夜间时时响起。只要那叫声离我不是很近,倒也在这宁静的夜里添了一些慰藉。南非的天黑得很早,下午五点多天就黑了,所以这里的工作时间是早八点到下午四点半。通常我从工作的地方回到guest house之后如果晚上没有饭局是肯定不出门的,顶多只在院子里走动。四周的邻居家里都养了狗,甚至一户人家养不止一只。这里的狗并不是当作宠物来养的,而是养来看家护院的。而且它们的确很称职!有两次从别处吃了晚饭回来,路过邻居的院子,隐藏在暗处的狗突然冲了出来狂叫,真的要吓出人的心脏病来。更有甚者,有些人家的狗到了晚上是要放出来的,这样似乎能够提早发现有不良企图的人,防范似乎更有效。可是这些狗习惯了对人的不友善,不论你是否对它的主人家有不良企图,它们总是会汪汪汪地叫起来,如若你再不知礼让,就会有更凶险地示威、甚至攻击等在后面。所以这里的人晚上出门,即使去极近的地方也多开车去的。不过就我几次晚间出门的经验,这里天黑以后莫说行人,就是车辆也很少见,就象一个死城一样,和日间的热闹大不相同!

若说觉得这里不安全只是因为狗多,那未免太小题大做了些,更多的危险是看不见的。我每天去工作的地方并不在Mtubatuba,而是在一个开车15分钟以外的小山坡上,一个更加rural的地方。每天有一个Africa center的司机开车来guest house接我去上班,下班的时候再送我回来。我们每天经过一个高速公路的叉路口时司机都要和停在那里的一辆警车打招呼。开始我以为这是小镇上人们互相都认识的原因,打招呼只是熟人之间的礼貌。然而有一天,司机路过那里时正在接一个手机电话,没有空闲的手分出来打招呼,他特意放下手机,和警车打完招呼之后才又拿起电话。我不禁有些好奇,这个招呼似乎更象是一项正式的交通上的礼仪而不是熟人之间的礼貌,于是等司机打完电话之后我问他为什么我们每天都要跟路口的警卫示意?他说那是一辆Africa center的警车,负责记录接送到Africa center访问的客人的车辆的安全。因为这里的劫车事件很频繁,Africa center在连接major highway的路口上设了这个警点,为的是有劫车事件发生时能快速作出反应。而且Africa center的所有车辆上都安装了反劫车的装置,一辆车被劫之后开出10公里就会自动熄火。当时司机跟我解释了这个装置是如何运作的,可惜我没听懂,但是总之这样的防备是必不可少的。我问劫车的事件在这里频繁到什么程度,司机说平均每月一起吧。

而不仅仅开车存在这样的危险,走路也并不比开车好到那里去。南非的路况非常好!我从Richards Bay下飞机之后还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到Mtubatuba。刚一上路,南非良好的路况就使我大大地惊叹了。这里的高速几乎和美国的高速一样好,而且路标也相似,绿色的牌子上印了黄色/白色的字,限速120km/hour。更加上公路两旁郁郁葱葱的树木,简直让我觉得就象回到了北卡一样。本以为这么良好的路况交通事故一定不会很多了,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不仅因为这里车辆保养情况的参差不齐,而且人们习惯了不遵守交通规则,而使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亡率一直高居不下。来到Mtubatuba的第一个星期我还打算周末时走路从guest house去Africa center,因为我很喜欢上班路上的风景,路两旁是大片大片的甘蔗地,曲折的山坡掩映着牛、鸵鸟的牧场,zulu人的房子五颜六色的散布在山坡上,真想这么一路走过去欣赏那美景。而且从guest house到Africa center也不过十几公里的路程,顶多三四个小时的hiking而已,实在是小菜一碟。可是Africa center的同事听了我有这样的打算之后大大地紧张起来,告诉我说最好还是打消这样的念头,这里的人开车是不管行人的,尤其在高速上走路太危险。为了不给大家添麻烦,我只好取消了hiking的计划。Jack,你说让我替你摸摸南非的草木沙石,我岂有不想的?只是这里的风景也是看得见、摸不着!我的自由活动顶多就在guest house的院子里转转而已。而且据说这儿的院子里有蛇,即使是在guest house,草木太深的去处我也是不敢去的。要走出guest house一定要请警卫给我开门,出去时还要告诉他们我是去哪里。我能够尝试的活动范围除了guest house之外,只包括周末的白天在小镇上逛一逛而已。要到山野之处去,没有人开车带我,我自己是去不了的。

总之,在这里说危险,倒也没有真的发生过什么不好的事,甚至目击都没有。可是觉得自己的自由受了很大的限制,而且有些潜在的危险是不大容易发现的,所以最好还是不要做什么出格的事。到这里来出差一个月还好,头一个星期异常兴奋,第二个星期开始回复正常,第三个星期就觉得缚手缚脚、缺少行动的自由,第四个星期已经开始想念伦敦,无聊到写游记打发时光了。如果要在这里熬上一年半载大约就要发愤------不自由毋宁死了!:)))))))))))))))

 

posted by 冬梅 on 06:41 under

2 comments

Greetings from South Africa (1)

Birth and death in South Africa

上次写游记有始无终之后一个朋友说,“那是因为那些经历没有给你一种强烈想要诉说的欲望。如果它积压在你的心中,不吐不快,你不会半途而废的。”他是对的。写《Backroads of Egypt》其实更多是为了记录的需要,并没有什么东西在那里压迫我,使我觉得如梗在喉。于是我认识到最近写的东西废话太多,大概是写blog惯出来的毛病吧。当我开始动笔写南非的经历时,我问自己,如果我只有机会写一件事,我会选择写什么?------我愿意写一写这一个月期间我所接触到的南非的生于死。

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是不应该这样随随便便拿来在游记中亵渎的,但是也许很少有人能够象我一样有机会这样近距离地接触到这里的生死,所以虽然我的认识一定是很肤浅的,但却觉得值得写下来和人分享。

我来南非是为了一个研究HIV mother to child transmission的项目,主要的问题是研究如何降低HIV阳性母亲在母乳期间对婴儿的感染。大概很多人都知道HIV是通过人的体液传播的,母乳是体液的一种,所以breast feeding对于HIV+ mother来说是一种感染婴儿的途径。有了这样的知识大概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既然HIV+母亲的母乳不安全,就应该用代用品,比方说婴儿奶粉之类,来代替母乳哺育婴儿,为什么还要多余去研究如何母乳更安全呢?我以前从来没有作过HIV project,所有关于clinical trial的经验都是关于疟疾的,这是我第一次有机会接触HIV的项目,在没有接触这个project之前我就是这么想的。有许多时候science只能给我们theoretical knowledge,但是现实的世界却有许多问题是单纯的science所不能解决的。现在世界上HIV高发区大部分都在贫困地区,而在这里母乳几乎是哺育婴儿的唯一途径。许多HIV+母亲除了母乳婴儿之外没有别的选择。如何安全的母乳以降低哺育期间对婴儿的感染对这些家庭来说是很重要的。当我最初开始读这个project protocol时,觉得这简直是在绝望之中寻求希望,实在是令人感到悲哀。然而,接连地读下去,希望却似乎并非那么渺茫了。人的生命力以及母乳的神奇是令人惊叹的,有时甚至使我这样最顽固的宗教叛逆都要忍不住发生动摇,愿意相信上帝的存在,并相信他是仁慈的了。HIV阳性母亲的母乳中所含有的HIV病毒必须经过新生儿消化道的吸收,进入血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如果病毒只是停留在消化道中并不能发生任何危害。母乳中有一些蛋白质保护婴儿消化道上的receptor,阻碍HIV病毒的吸收。而且,新生儿的消化道表层有一层保护机制强化了这一作用。所以单纯的母乳造成的感染机率比分娩时母亲的血液对婴儿造成的威胁要低,如果母乳得法,尽量避免对婴儿消化道上保护层的破坏,母乳造成的感染是可以大幅度降低的。不仅如此,因为母乳中含有许多对婴儿有保护作用的抗体,比如母乳的婴儿疟疾的发病率远低于代用品哺育的婴儿的发病率,母乳还减少了其他疾病对婴儿的威胁。考虑到这之间的trade-off,对于没有能力保证用代用品哺育婴儿的母亲来说,安全的母乳是最佳选择。只是在母乳期间,要尽量避免搀杂其他的哺育方式,其他的液体、固体食物对消化道的保护层很容易造成破坏,那样就会大大增加HIV病毒进入血液的机会而造成感染。所以如果选择母乳,就要很严格的单纯母乳。而这样做对于HIV+母亲来说是非常消耗体能的,一般都会加速病情的恶化。婴儿即使健康地存活下来,最终也很有可能会作为一个孤儿成长起来。

在非洲,生已经如此艰难了,死却还不给人安息。

我访问的Africa center在Mtubatuba,是一个距离南非第二大城市Durban开车两个小时的小镇。Mtubatuba很小,打个比方来说,就像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差不多。而Mtubatuba作为一个2000人的小镇竟然有7家棺材铺,不止7家门诊。这里没有24小时营业的grocery supermarket,但是却有24小时营业的coffin shop。周末的时候我去“逛街”,踱进一家coffin shop去拍照,和老板有一段简短的对话,询问棺材的价钱,生意的好坏。老板很奇怪我这样一个看起来象个tourist的家伙怎么会对棺材铺的买卖这么感兴趣。我告诉他我从伦敦来,到过了不少地方,但是从来没有在任何别的地方看到过这么多棺材,这么密集的棺材铺!而这么小的一个小镇居然能够养活7间铺子的生意,可见这里的死亡率一定是很高的。老板看我这么虚心好学,给我介绍了铺子里各个等级的棺材的价钱,他们代办丧事的费用等级,...... 在非洲,人的一生之中有三件大事,生、死、婚姻。葬礼和婚礼的花费对于一个普通的非洲家庭来说是巨大的开销。而近年来艾滋病导致的高死亡率更是雪上加霜,使得葬礼成为了非洲家庭一项很大的负担。而一个非常畸形的后果就是非洲成了世界上棺材生意最红火的地方。

我没有在这里亲眼见到过一个人的死去,我所接触到的死亡都已经数字化了,存在文件里供我分析、作图。然而,当我走在Mtubatuba的街上,繁华热闹的集市中夹杂的这7间棺材铺却无情地暗示着喧嚣背后的悲痛,使人产生异样的感觉。有时晚上睡不着觉会想到间壁的棺材铺里是否这时正进行着交易?于是安静的guest house就不再显得那么平静了,似乎死神夜夜都在Mtubatuba的上空游荡,而我的邻居们不知什么时候就要接待这位不速之客。夜间坐在balcony读书时,树枝的摇拽都会使我生出无限瞎想,也许一个无常正路过我的院子去执行他的使命吧?我所能够做的很少,即不能阻挡无常的脚步,也没有办法向死神求情,只能写下这段文字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里生与死的艰难。

 

posted by 冬梅 on 10:37 under

4 comments

Greetings from South Africa (0)



以前读到过刘慈欣的一篇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讲的是太空时代许多宇航员工作繁忙,长年累月地在飞船上工作,没有机会回到地球上生活,结果许多人得了太空病。他们最大的渴望就是能够象地球上的人一样经历日出日落,感受鸟语花香,有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可是这些在飞船上都是很难实现的。宇航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制了一种设备,长得象两个眼镜。作为感受器的一端放在地球上,作为接收器的一端放在飞船上。宇航员戴上作为接收器的眼镜就能感受到在地球上作为感受器的那个眼镜所感受到的一切,就好象身临其境回到了地球一样。有了这个新的设备之后许多宇航员请回地球度假的同事帮忙,回去之前带上他们的感受器,这样治好了许多人的太空病。《带上她的眼睛》就是讲的一个回地球度假的宇航员带着一个地航员的眼镜去旅行的故事。

我每次出差的时候都会想起这篇小说,有时觉得自己就象那个眼镜一样。我很愿意把旅行当中所看到、感受到的一切写下来和朋友们分享,所以我总是希望能真实的记录旅行中的见闻,但是现在却越来越感觉到这么做的困难了。这次来南非我带着安徒生的自传,其中有一段让我颇有感触。安徒生第一次离开丹麦去欧洲南部旅行时把旅途中的感想写成了《旅行剪影》寄回国发表。他得到的各种评论中有一种使我看了哑然失笑。有一位辞典编辑读了安徒生的游记之后说道,他打开《旅行剪影》满以为从中可以找到一些他所需要的各种地理资料,但是结果里面什么也没有,他一无所获,所以他很生气!:) 我把《Backroads of Egypt》寄给家人和朋友看以后也得到了迥然不同的反应,让我非常困惑,所以读了安徒生的感慨之后很有共鸣。我一直试图要求自己尽力诚实、准确地描述自己的见闻和感受,不添油加醋、不哗众取宠,可惜现在才认识到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因为我所记录的都是我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不可能象一个scientist作实验一样,换了另外一个人来重复同样的实验只要条件相同也应该得到同样的结果。对于旅行来说那是不可能的。直到今天我才认识到要求自己“诚实、准确”地描述旅行中的感受是多么可笑和教条,其实我只要真实地表达我自己就够了。

来南非之前看到茶馆里讨论旅行的意义。有插小红旗之说,有逃离/寻求孤独/繁华之说,......我问自己,我为什么喜欢旅行?没有明确的答案。或许是天性之中好奇、希望四处游走、增广见识的心理吧。另一方面,我也觉得没有亲身的经历、道听途说来的东西很容易对人造成误导。只有自己亲自经历而得来的认识才最可信。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比较难,我们不可能亲身印证从书本、报刊、视频、......各种途径中所得来的所有信息。但是至少现在交通的发达使旅行变得比以前容易了很多,如果有机会,我还是愿意自己去亲眼看一看、亲身去体会我所感兴趣的地方。但是我的感受可能和别人的感受很不同,或是和现实有差别,所以这些写下来的东西只是一面之辞,大家莫要偏听偏信了!:D

先把预防针打在前面,给自己后面的吹牛开脱责任。:P

 

posted by 冬梅 on 15:03 under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Search